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a.z2.jotkc.cN/ytswo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a.z2.jotkc.cN/azknu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a.z2.jotkc.cN/nhdjf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a.z2.jotkc.cN/yntqn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a.z2.jotkc.cN/zjtvk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编辑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编辑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编辑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编辑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编辑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编辑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编辑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编辑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编辑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编辑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编辑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编辑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编辑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编辑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编辑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编辑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编辑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编辑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编辑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编辑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编辑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编辑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编辑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编辑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编辑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编辑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编辑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编辑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编辑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编辑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编辑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编辑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编辑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编辑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编辑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编辑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编辑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编辑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编辑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编辑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编辑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编辑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编辑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编辑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编辑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编辑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编辑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编辑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编辑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编辑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编辑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编辑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编辑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编辑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编辑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编辑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编辑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编辑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编辑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编辑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编辑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编辑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编辑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编辑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编辑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编辑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编辑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编辑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编辑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编辑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编辑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编辑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编辑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编辑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编辑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编辑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编辑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编辑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编辑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编辑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编辑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编辑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编辑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编辑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编辑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编辑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编辑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编辑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编辑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编辑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编辑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编辑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编辑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编辑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编辑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编辑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编辑
女真族的由来
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编辑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编辑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编辑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编辑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编辑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编辑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编辑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编辑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编辑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
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编辑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编辑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编辑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编辑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编辑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编辑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编辑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编辑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编辑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编辑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编辑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编辑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编辑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编辑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编辑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编辑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编辑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编辑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编辑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编辑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编辑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
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结语
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