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兮”字古代楚国读什么音
谭笑
楚辞里的“兮”现在普通话读“xī”,和现在的“西”同音。但在2000多年前,楚国人“兮”字又读什么音呢?肯定不读“xī”。
根据其在离骚等诗歌的位置看,“兮”字读“xī”诵读吟唱时会非常别扭。
例如,《离骚》节选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……
当然,许多人读着可能并不别扭,我想这是先入为主养成习惯造成的。笔者初中时第一次接触楚辞,怎么读都觉得别扭,后来习惯了,就也不再别扭。
笔者研究诗歌后才知道,许多字不同历史阶段读音不同,也才知道“兮”字不只一个学者提出春秋战国时读“à”,就是“啊”的音。
下面,我们再以“啊”的音与意重新读读上面那段诗歌:
《离骚》节选
帝高阳之苗裔啊,朕皇考曰伯庸。
摄提贞于孟陬啊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啊,肇锡余以嘉名:
名余曰正则啊,字余曰灵均。
……
我们读“啊”会感到很顺畅,若抛弃先入为主的习惯,则完全不觉得别扭。这是因为“啊”在诗歌中,尤其是在略长句的诗歌中,很容易构成一种简单的重复,以构成语句节奏,最终加强全篇诗歌化。
笔者还认为,“兮”可能也读“呀”等音,因为也容易将语句构成诗句,将全篇构成诗歌。
此外,有人还认为读“hòu”,就是“候”的音。他们有人还会从方言角度论证。
笔者认为,读“hòu”可能性不大,因为楚辞时的“兮”已经成为当时构成诗歌的主流要素之一,作用是使全篇更加诗歌化。用“hòu”的音形成循环重复,在诗歌中会非常别扭,并不适合构成诗歌。当然,如果读成类似的“ò”,就是“哦”的音,确实有可能。因为“哦”也容易构成诗句。
此外,还有人从东亚人种、南亚人种角度阐述可能读什么音。
笔者认为,无论从方言角度还是从人种角度进行论证,都只能是一种旁证,在本质上意义不大。道理很简单,哪怕是不同地区或历史阶段的人,只要口腔结构相同,就都容易发相同的音。从诗歌角度看,“啊”“呀”“哦”等音最适合重复构成诗句,尤其是“啊”。今天许多人写现代诗会大量用“啊”,2000年前人的口腔结构只要和今天相同,就也会用“啊”。我们人类作诗时,总找一些适合的字词重复。
综上所述,“兮”字根据其在诗歌中的位置看,春秋战国时楚国应读类似或等于“啊”或类似的如“呀”或“哦”等的音,其中“啊”的音可能性最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