耗资3亿美金,研制15年,国产客机鼻祖“运10”为何被“下马”?

  • Home
  • 限时活动
  • 耗资3亿美金,研制15年,国产客机鼻祖“运10”为何被“下马”?

直到1968年,国产图16——也就是后来的“轰6”才终于下线,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。这款飞机的设计与苏联图16几乎一致,唯一的区别是采用了国产的“涡喷8”发动机。而轰6的成功,使得中国有了更多信心,于是中央决定继续推进“大客机”项目,最终,运10的研发开始了。

二、马凤山:追求卓越,打造最好的

运10项目的启动,恰逢特殊的历史背景,不少人初期怀疑,运10只是“胡乱拼凑”而成的。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公正的。运10项目自1970年立项后,空军的目标是以轰6为蓝本,改造一架客机。这一思路得到了苏联的验证,苏联的图104客机便是通过将轰6改造而来的。

不过,运10并没有简单沿用这一路线。在项目立项后,飞机的设计目标迅速定下。运10的最大航程约为5000公里,能够覆盖东亚地区,甚至可以飞往欧洲和非洲。因应飞机对速度和载重要求较低,成本可以大大降低,因此运10采用了三台发动机配置——两台安装在机翼上,一台位于尾翼。新发动机——“涡扇8”的研发与运10项目同步立项,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民用涡扇发动机的研发领域。

1971年,运10项目的执行任务被交给了西安飞机制造厂,马凤山被任命为总设计师。马凤山当时是西飞设计所的副所长,虽然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,曾参与设计过一系列小型飞机,但在喷气式飞机的设计上却是第一次接触。尽管如此,马凤山依然迎难而上,承担起了这一重大任务。很快,西飞的团队被送往上海,成立了“708工程组”,开始了运10的详细设计工作。

马凤山认为,单纯照搬轰6的设计蓝图并不可取,因为世界航空技术日新月异。50年代苏联的设计已经远远落后,若按此方向继续推进,运10在建造完成后恐怕会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。因此,他决定将运10的设计目标提升至国际领先标准,尤其是瞄准了英美的适航标准,以确保飞机的综合性能——航程超过7000公里,飞行速度超过900公里/小时,起飞距离控制在2500米以内。这样的设计目标使得运10的性能远超当时苏联的图154M和伊尔62,目标直指美国的波音707。

然而,最棘手的挑战在于发动机的研发。虽然运10的设计目标一度领先世界,但涡扇8发动机的研发进展缓慢。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发动机的研究,直到1975年,涡扇8的设计才初见雏形,但仍然存在很多技术瓶颈。最终,运10的试飞依然使用了进口发动机,等待涡扇8的技术成熟。

三、C919的诞生,运10未竟的遗憾

马凤山和他的团队为运10付出了近十年的心血,然而,发动机技术始终未能突破。直到1976年,运10飞机实体终于完成,并进行了强度和操作系统的测试。试飞的日子一度令人期待,飞机的飞行表现平稳,操作灵活,然而,由于涡扇8的技术瓶颈,运10最终没能走向量产。

尽管如此,运10为中国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81年,运10经过多次长途飞行验证,飞行总时长已超过160小时。但1981年后,中央决定将运10项目终止,民航局也持同样意见。运10的下马被归结为多种原因——如资金不足、技术难题、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。

运10项目的失败,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梦想暂时戛然而止。尽管如此,运10的研发成果为后来的C919项目奠定了基础。21世纪初,中国的大飞机项目重新启动,C919项目于2007年正式立项,并在多年的研发后成功诞生,成为中国首款商用大型喷气式客机。在C919的研发过程中,运10积累的试飞数据、航空技术资料被充分利用,且不少参与C919研发的科研人员,都曾是运10项目的成员。

半个世纪后回顾,运10的下马确实是时局不利所致。尽管运10未能真正实现量产,它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的技术遗产,以及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,依然是不可忽视的。最终,C919的成功问世,正是对那一代航空工程师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。

---

参考资料:

1. 《从运-10到C919,中国大飞机的苦难与辉煌》,付毅飞 刘晓莹 高博

2. 《悲情运10--运10研制始末》,郑作棣 赵国强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